辨明了王道霸道和强道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转过来进一步讨论儒家的王道政治了。前面说过三纲八目是王道之纲,这个三纲八目之中最要紧的还是四个字,修、齐、治、平。修即修身,修身,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大学》的作者认为修身之要在正其心,正心之要,在诚其意。儿歌无志之又是诚意的前提,这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目,便是以修身为归宿,为统领,而修身的目的,在齐家、在治国,在平天下,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目又以修身为基础。故而三纲八目之中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本不立,前四目无归统,后四目无基础,儒家的王道便悬空无着落了。齐是治或理的意思。齐家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有人说这个家指西周时代或春秋时代卿大夫那种家,其实也不那么绝对,卿大夫的家有封地、有家臣、有农奴,是封建领主之家,这种家俨然一个小国。战国初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就由家而国了,是这样的家以相当于治国了。这里的齐家是指治理血亲,家庭比较确切些。相传尧治天下先要刑于寡妻,刑即型是典范的意思,译为先给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样,有的人身居高位,在外彬彬有礼,道貌岸然,回到家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专横跋扈,搞得众叛亲离,所以齐家还是很有难度也很重要的。《大学》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以下治国平天下就很好理解了,这里把国与天下相分是由于古人的地理知识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导致的,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也不灵通,以为这是天下就是那中国那么大,中原加上四夷而已。所以当时西周的君主和后来的皇帝都成天自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之主上天的唯一长子,这天下并不同于今天所谓的七大洲四大洋。另外,西周采用的是封邦建国制,周王朝之下有许多诸侯国,所以拿国与天下对比着说。后来秦灭六国搞中央集权,不再分封了汗,以后即使有有所跟风,但烽火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但出于习惯,仍以天下称全国,如刘邦就有马上得天下之说,赵普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不过,天下这个概念也不纯粹是个地理概念。荀子说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王。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岂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人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之相食,谓之亡天下。这里的天下显然与人民、天下百姓、或民心同义。可见,儒家眼中的天下不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具有人民、民心等人文和道德上的含义,因而平天下不仅仅是指治理好全中国,而是还包含了使民心归附四方之民归化等意义。修齐治平,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已经在位的统治者来说,儒家劝说他们以修身为本,欲治国平天下,首先得齐家修身,希望他们懂得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正如《大学》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一言可以败事,一人能够定国,无疑过分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但我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最高统治者潘连坤明对历史的进程和面貌也不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儒家强调治国现正君,君子求诸己而后求诸人。强调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话是说国君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而后才能要求别人完善。国君应首先使自己家中的人做到为父者慈,为子者孝,为兄者友,为弟者公,他们的言行足以成为全国人民的准则,然后天下百姓才会效法。然而,儒家的这些说教也仅仅是口头的说教,对手握生杀大权的君主起不到什么约束作用。试看,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明成祖朱隶搞所谓靖难之役,以叔凌侄夺取帝位。如此等等。哪一个皇帝能够做到先其齐家而后至其国?哪一个是听从了儒家的教诲的?《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这前一句话是完全对的,但其家不可教者固然不能教人,却是照样君临天下,操生杀予夺之权。区区儒生又奈其何?至于第二句话则是万难做到的。要成教于国,不但非出家门不可,而且非花一番大力气不可。以为,有了道德表率,人们就会闻风归化,足不出门就可以收大治之功,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修齐治平,对一般人确有一种激发人们心系天下,建功立业的积极作用。大学八目的前五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主要是个人的一种道德践履和自身修养功夫,是一般人不必借助外界条件也可以做到的。齐家也是涉及到自己的家庭能够办到,但治国平天下则不但要有德,而且要有位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和机会的。儒家教育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在时运不佳,身处逆境时要坚持正心修身,一旦显达时,则造福于民。儒家提倡身无分文,心怀天下,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境界。这在人民中尤其是知识分子中起到弘扬积极向上的阳刚之气作用。历史上修齐治平一直是有责任心有良心的士子百般追求的宏伟目标和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