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政权,黄袍加身做起了大宋天子,当时中华大地经五代十国之乱,人民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人心思定。赵匡胤顺应历史潮流以其雄才大略,逐个翦灭割据势力,是神州大地重归于统一。可是,中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大分裂,大混乱,暴力蹂躏了正义,屠刀压倒了公道,政权的更迭像走马灯一样迅捷。士大夫们今日臣晋,明日降汉。有甚者如石敬瑭之流,则甘当契丹的儿皇帝三纲五常荡然无存,礼仪廉耻付诸东流,忠孝节义弃之以尽,社会出现了真正的信仰危机,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到了极点。马上得天下难,马下治天下更难,靠什么来收拾人心?重建精神信仰?赵匡胤日夜思虑,忧心如焚。他求教于他的挚友和智囊赵普。赵普抚须片刻,拱手对曰“殿下勿忧,臣已半部论语佐殿下得天下,还有半部论语,可佐殿下治天下。论语是孔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学生编辑的孔子及其个别弟子的言论,既是一部语录体的学术著作。后人研究孔子和儒学思想,论语便是依凭的主要材料。论语言简意赅,思想底蕴深邃,给他的继承者和解释者以很大的发挥余地和游刃空间。论语自汉代起被奉为儒家经典,唐代编入13经,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编订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士子必读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根据。宋太祖听了赵普的劝告,热心提倡儒学,还定下了不杀士人的法律。后来,宋代的儒学有了高度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北宋五子和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儒学大师成就了宋代理学这样一种新的儒学形态。形成了儒学史上的第二次发展高潮。其实对儒学的知识功能前人早有论述,汉高祖刘邦做皇帝后,洋洋自得谋士陆贾在刘邦面前时常称道诗、书。刘邦骂道,我的天下是骑在马背上杀出来的,为什么要用诗、书。陆贾不慌不忙地反问他,你马上得来的天下固然不错,但难道能在马上把天下治理好吗?如果秦并六国后”行仁义,法先圣“这天下还能轮得到你的头上吗?并指出,治天下应当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也。刘邦被说的哑口无言,面有惭色,于是命陆贾把他所以得天下,秦所以失天下的道理写出来,陆贾由是著新语12篇,每成一篇即在大殿上当着刘邦和群臣宣读。读毕,群臣高呼万岁。刘邦的部下大多出身低微,并非知书达理之辈。刘邦当皇帝后宴饮群臣,他们仍像当年战争年代那样毫无尊卑,礼节。喝得兴起甩掉衣服,把剑乱砍乱舞。刘邦当皇帝却无万岁之尊,心中不悦。儒生叔孙通自告奋勇的奏请定朝仪。他广搜先秦礼仪定出一套朝议制度,称傍章十八章,演习成熟后让刘邦颁行,群臣有了朝仪的约束,再也不敢胡闹。刘邦临朝群臣悚然,震恐肃静,鱼贯而出。山呼万岁。刘邦心中大喜,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呀。叔孙通对儒术的一个评价常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是夫儒者难与进攻,可与守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天下大乱时儒学也随之遭殃,被弃之一旁。而当天下初定,人心思治的时候儒术又被重视,尊为统治思想,以统一人心,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中华民族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总是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所以儒学也是得势的时间多,失势的时间短。在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历史不可能提供别的更为高明的指导思想。人们只能盘桓于儒学之下,以其为精神力量和信仰所归。这样儒学在一代代的积累中,形成为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其中含有丰富的治国之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的遗产,它们仍给当代人们以宝贵的启迪和有价值的借鉴。